聼,古晉在説話(9) | 一座有記憶的城市





砂拉越婆羅洲文化博物館(Borneo Cultures Museum)網上圖片。



古晉是一座多元文化、充滿記憶的城市。多座博物館散落在市中心以及郊區。

我聽過一位外地朋友說過:「古晉是少數用博物館說故事的城市。」

我很喜歡這個說法。

老實說,古晉的博物館無論在文物收藏、歷史年份,甚至規模上,都無法與世界上許多著名博物館相比,如法國的羅浮宮、英國的大英博物館、中國的故宮博物院、以及台灣的國立故宮博物院。

古晉的博物館雖然不少,但尚未形成「文化旅遊主軸」。多以砂拉越與婆羅洲地區的民族、自然與歷史為主,題材集中、具有地方特色,但缺乏「全球性」或「世界級」的重要藏品。

然而,在地方文化的保存與詮釋上,古晉的博物館卻別具特色,也相當值得肯定。

古晉人最熟悉的博物館是砂拉越博物館(Sarawak Museum)。

成立於1891年,是馬來西亞甚至東南亞最古老的博物館建築之一,也是古晉的地標建築。館內展出砂拉越原住民族文化、動植物標本與歷史文物等。

砂拉越博物館由法國傳教士兼建築師設計,外觀為歐式殖民風格,帶有法式鄉村屋頂與高聳老虎窗,主體為長方形、兩層樓的白牆紅瓦建築,極具歐洲風情。這座館屬於舊館,而在四、五年前,舊館對面建起了一座新館。

砂拉越博物館還有一段傳奇故事。據說在上世紀1950至1960年代,館內曾收養並展示過一隻罕見的紅頭龜。不久之後,古晉發生了一場大水災,淹沒了市區部分地區,包括靠近博物館的一帶。

當地居民便私下議論:「紅頭龜是河神的使者,牠被關起來,河水就發怒了。」

後來,據說博物館人員為了「安撫靈魂」,便將紅頭龜釋放回河中。奇妙的是——不久之後,水災果真退去。

市區內還有一間古晉華人歷史博物館,位於河畔附近,展出華人在砂拉越的移居、生活與社群歷史。館內藏品包括瓷器、玉器、照片與文獻等。

此外,還有伊斯蘭遺產博物館,專注展示砂拉越地區的伊斯蘭文化與歷史,包括建築、科技、教育、武器、裝飾藝術與古蘭經藏書。老實說,這間博物館我一次也沒去過,甚至是在查資料時才發現古晉竟有這一間。以後有時間一定要去參觀一次。

市區還有一間紡織博物館。這間我確實知道,也常經過,但還沒機會進去。它的展覽特色在於展示砂拉越各主要民族的傳統布藝、飾品與紡織工藝。

在郊區,還有一間很特別的貓博物館(Cat Museum),據說是全球唯一一間以「貓」為主題的博物館。館內收藏超過4,000件與貓有關的物品,包括藝術品、雕塑、照片與標本。我只去過一次,因為我不太愛貓。

最新的一間博物館是砂拉越婆羅洲文化博物館(Borneo Cultures Museum),於2022年正式開放。

它屬於砂拉越博物館的新館,不僅是馬來西亞最大的博物館,也是東南亞第二大的博物館。

早在2010年左右,砂拉越政府為了紀念原有的砂拉越博物館超過百年歷史,同時希望建立一座符合現代標準的新館,於2014年正式動工,並在新冠疫情期間開放。

這座博物館融合砂拉越多民族文化與自然元素,象徵「一個多元文化、共生共榮的婆羅洲」。

在建造期間,它的外觀就吸引了許多人注目。婆羅洲文化博物館的設計靈感取自砂拉越原住民的長屋(Longhouse)與比達友族(Bidayuh)的竹編籃子。

我在網上看到一句形容極為貼切的話——

「以流線型的金銅色格柵外牆包覆玻璃幕牆,從空中俯瞰,就像一只閃耀的金色竹簍。」

婆羅洲文化博物館共有五層樓,面積超過三萬平方米,與舊砂拉越博物館遙遙相對。

五層展覽結構如下:

第一層: 接待大廳與臨時展覽區。

第二層: 「砂拉越的故事」——從地質、動植物到人類定居史。

第三層: 「民族與信仰」——展示各族服飾、祭儀與生活用品。

第四層: 「當代砂拉越」——介紹近代歷史與多元社會發展。

第五層: 兒童探索館與教育互動空間。

婆羅洲文化博物館擁有AR、VR互動投影與多語導覽系統,是馬來西亞第一座採用全數位化展示的博物館。

我第一次踏入婆羅洲文化博物館時,真的深受震撼——想不到我的家鄉也能擁有如此出色的博物館。尤其是那些高科技的互動設備,讓參觀者不只是「看文物」,更能「參與與體驗」。

第一次參觀時,我花了大約五個小時在裡頭遊走,卻仍覺得看不完。而且博物館的展品會定期更換,據說還有許多藏品尚未展出。

所以,每隔一段時間再去,依然能保持像第一次參觀那樣的新鮮與驚喜。

我真的為古晉擁有婆羅洲文化博物館而感到光榮。

它不僅是古晉的驕傲,更是象徵這座城市「文化復興」的重要標誌。

每次我帶外地朋友前去參觀,大家無不讚嘆,甚至表示——這是他們想再度造訪的地方。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