聼,古晉在説話(三)| 文化、語言大融合的城市

網上圖片


我跟父親、妹妹採購完日用品及蔬果後,父親說想要在外吃午餐,我和妹妹就帶著父親到妹妹高中同學開的素食攤位。

這家素食攤位開在一個由兩家店打通的小食閣,除了茶水是老闆自己經營外,食閣裡還有多個小攤位。在古晉,這類的食閣到處可見,從一間店面裡面三四個攤位,到五六間店面、四五十個攤位的都有。

販賣的食物種類繁多,有華人各籍貫的美食、清真穆斯林美食、西餐、印度餐、本地土著美食,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比如日本、韓國、阿拉伯、歐洲、台灣等等的美食,可說是一站式的美食基地,滿足不一樣口味。而各種族的老闆和食客,不管是華人、馬來人、土著,都可以和諧地一起做生意,一起在一個屋簷下享受美食。這在西馬的馬來西亞半島少見,但在東馬卻是平常不過的事情。

我們3人找好位置坐下後,土著服務員就上來用馬來語問:「Nak minum apa?」(想喝什麼?)

我回答:「bagi saya kopi o kosong、tea o peng,dan 100plus satu。」(給我黑咖啡、不加糖的冰茶,和馬來西亞的國民飲料 100plus 一罐。)

點完飲料,我們就去點吃的,幫老爸點了素粿汁(kueh chap)、妹妹點了哥羅面,而我點了素叻沙,但我不要米粉,換成哥羅麵條。

叻沙是南洋華人和本地文化融合出來的一種美食,最重要的是它的湯底,都是用南洋獨有的香料煮成,包括香茅、南薑、薑黃,還有最主要的椰漿。

哥羅面是古晉獨有的麵食,它的麵條比黃麵細,但比雲吞麵粗,彈性好,有嚼勁。

點好餐,我們回到座位,等待美食的過程中,我們3人開始聊一些家庭瑣事。我們的交談方式很有趣,我跟老爸用潮州話交談,跟妹妹就用華語,如果媽媽在的話,我會用福建話跟媽媽交談。

所以一家四口都在的話,我需要切換3種語言聊天,這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腦袋裡已經有自動切換器,不會混亂,上一秒還跟爸爸說潮州話,轉過去看到媽媽時就自然切換成說福建話。

跟朋友之間的交流也是同樣的。如果第一次見面,我跟 A 朋友說中文,跟 B 朋友用客家話、跟 C 朋友用福建話,那之後的見面,我會用同樣第一次見面的語言跟他們交流。所以每次聚會,都可以聽到一群人一直切換不同語言聊天,而且並不會混亂,因為大家都聽得懂,而且大部分都會說上一些。

這跟我們的語言環境有關。馬來文是馬來西亞的國語,所以從小學開始就必須學會;英文是國際語言,也是從小學開始就學習。而華人為了保留傳統和文化,學習中文更是必須的,所以馬來西亞有上千所華文小學,這是政府承認的,會撥款,而且教師和校長都是由教育部指派。中學還有獨中,這是私營化的,政府會撥一些款支持,但聯邦不承認獨中文憑;不過在砂拉越,砂州政府是第一個承認獨中文憑的政府。

 然後部分華人還會說自己籍貫的母語,比如我會潮州話,因為從小開始,爸爸和已故公公都是用潮州話跟我交流;還會懂一些方言,比如母親關係我懂得說福建話;小時候住在客家人居多的社區,所以也懂得說客家話;看香港電視劇時學會了廣東話。

我身邊還有華人朋友,因為有本地土著朋友,學會了如何說伊班話,這個我就不行了。

馬來西亞其實就是一個文化及種族大融合的國家,而在砂拉越擁有超過 30 個種族,大家都有不同的文化以及語言,卻能很和諧地融合在一起生活。

我在高中的時候,上的是政府中學,班上有華人、馬來人、伊班人、達雅族、馬拉諾人以及印度裔。而很多土著同胞在小學時是上華文小學,所以他們也懂得「聽說寫」中文。

因為多種族的關係,馬來西亞的華人美食,其實已經融合了其他種族美食在一起,叻沙就是其中一種。語言上也一樣,馬來西亞有獨特的馬來西亞式中文,而華人在交談中也習慣在說中文時,加入馬來文、英文甚至方言在裡頭。

這就是馬來西亞獨有的文化,難在其他地方找到相同的。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