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7月我所閱讀的書籍
7月份一樣的閲讀了5本書籍,只有一本是小説、一本激勵書籍、一本田野記錄、一本吃喝的散文集以及一本記錄工作趣事,感覺下個月應該要多看小説。
第一本是Oliver Darkshire的《從前從前,有間古書店》
作者Oliver Darkshire是一家古書店“亨利.莎樂倫”的資深店員,他在書店的推特(現在的x)上寫書店的故事趣聞,意外大受歡迎。
這本書籍就是分享他在亨利.莎樂倫書店工作所遇到的種種有趣的事情,和工作範圍所遇到的事情。
莎樂倫書店非常的古老,從1761你就創業,銷售都是有“年紀”的古書,價格當然不便宜,都需要是有一點分量書籍收藏家才買的起。
古書店經營的方式當然跟現代的書局不太一樣,這本書籍除了有趣的故事外,也讓人曉得如何經營古書店的一點皮毛。
第二本是郝慧川的《今天宜(不)努力》
這是一本激勵書籍,教你什麼時候應該努力,什麼時候應該放鬆,什麼時候應該(不)努力,但看到()這標誌就知道,雖然說不努力,但其實還是努力的。
郝慧川在書籍裡提到的好幾個觀點,我都還蠻認同的,甚至想接下來的日子就這樣辦吧!
我蠻喜歡其中一句話,:[人就算能力不足,還是要有愛好和熱情,即使你的DNA或才能不允許你得到百分百的快樂和成就。],這也許是我往後人生的目標。
第三本是Dean koont的《闇黑之眼》
這本小説講述,一名母親感應她在車禍中“死去”的孩子丹尼在向他求救,而跟對她有好感的前情報局特工男一起展開救出孩子的行動。
小説關於生化武器,就是人工製造的病毒有關,這病毒來自中國的一個叛變的科學家,從武漢的實驗室帶出來到美國,取名武漢400。
在美國實驗的過程中,一名科學家不小心被感染,而逃離實驗室,不小心就傳染給在實驗室附件露營的一群小童軍,包括丹尼。
當其他人都被病毒感染死亡,只有丹尼活下來,因他的血液居然可以抗拒病毒,這當然又被成爲研究的對象,科學家一直不停讓丹尼重復感染康復,想不到最後居然激發他體内的“超自然能力”。最後他利用這能力,利用腦電波來跟自己的母親取得聯係救出他。
這是一本很厚的小説,開始閲讀的時候就感覺無聊,拖泥帶水,很多無關的情節,一直到最後水落石出,也沒感覺到很刺激,連救人的過程都如此容易,就因爲小孩有超自然能力。
這本書籍賣點就應該是病毒,讓人們會去聯想到多年前爆發的新冠肺炎的事件。
第四本是蔡瀾的《心間事,舌尖解》
香港才子蔡瀾不久前逝世,他的著作我看的不少,雖然他寫的大部分都是葷食為主,但因為文字簡易易懂有趣,看了就當著增加對一些美食、來源、吃法、做法的知識。
《心間事,舌尖解》讓我懂得很多關於雞蛋食材的做法,還有認識炒飯千千種的做法,厲害。
書籍裡提到的一些觀點,也讓我很認同,比如大家會覺得他國家或地區的食物不好吃,那是因為觀念的問題,包括有些食物你認為應該是甜的,但其他國家的人且做的是咸的,就會覺得不好吃。這其實是我們習慣性口味的關係。
還有現在很多為了健康,或者醫生交代下,很多食物都覺得有害不敢吃,但那些食物明明是你的最愛,吃下可以讓你感覺快樂,還是不吃嗎?
蔡瀾在書籍裡面寫到:[別以為滿足一時之慾是壞事,其實它是種生理和心理的良藥。]
活了88年的日本大導演黑澤明說過:[擔心更是身體的毒害,想吃什麼,就吃什麼,長壽之道也。]
當然不是叫你天天吃,三餐吃,而是想念的時候就放膽吃一些,不需要害怕的什麼都不吃,這對身體沒有大害的,反而吃完會讓你快樂,產生愉快的良好的心情,反而有利於健康。
第五本是馬來西亞本土作家安煥燃的《鄉土、飲食與記憶:跨南洋田野筆記》
安煥燃是馬來西亞新紀元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這本書籍主題圍繞在2001年以來從事搜集柔佛潮州人、客家人和海南人史料合作計劃的田野調差筆記以及作者到各地演講以及出席研討會期間,所寫的人文觀察。
這本書籍讓我學習了很多之前不知道的大馬華人的發展和史記,文字易懂有趣,而且歷史、知識點很多,值得一看再看的書籍。
留言
張貼留言
來留句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