聼,古晉在説話(10) | 宗教和諧共處的特色
青山巖寺。
我目前居住的社區,在古晉算是一個老區域,大約在四十多年前開始開發為住宅區。由於靠近海口,當時許多居民以出海捕魚為生,可以說是一個漁村。人口以華人為主。隨著時間推移,住宅區周圍逐漸發展成工業區,一棟又一棟的工廠陸續建立起來。
十五、六年前,我們一家人搬來這個社區的時候,人口還不多,屬於城市的邊緣地帶。那時候,大部分居民早已不再當漁民,而是轉行從事其他工作。當漁民太辛苦,父母普遍不希望孩子繼承他們的行業。一直到七、八年前,河邊一大片空地開始興建十層樓高、共十棟的人民公寓。建好後陸續有人搬進來居住,如今入住率已達八成,也為這個老社區注入了新活力。隨著人口增長,新商業區也興起,如今人多車多,非常熱鬧。
人口結構也隨之改變,從過去以華人為主,發展到現在也有馬來人、伊班人等本地多個土著同胞。
種族多元,相對地宗教也變得多元。雖然只是個小社區,但這裡有三、四座社廟與佛堂,包括供奉媽祖、保佑漁民與出海人士的媽祖廟。此外,還有兩間不同教會的教堂;而在社區不遠處,也有一座清真寺。比較特別的是,媽祖廟的隔壁就是教堂。不過說特別,也不算太特別——在古晉乃至整個砂拉越,華人廟宇、清真寺和教堂比鄰而建是非常普遍的事情。
這正是砂拉越在多元種族與宗教上相處和諧、彼此包容的特色。清真寺旁邊就是廟宇,佛堂隔壁是教堂,這樣的場景在古晉或砂拉越都是尋常可見的風景。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青山巖寺。它坐落在馬來漁村 Muara Tebas 的山上,是一座華人寺廟,卻建於全是馬來同胞居住的地區。更難得的是,雙方長期和平共存。每逢節慶期間,當地的馬來與土著同胞還會主動協助維持秩序、接待遊客。青山巖寺的管理層甚至聘請當地居民負責廟裡的清潔與雜務工作。
青山巖寺建於十九世紀初(約二百多年前)。相傳當年中國福建、廣東一帶的華人移民搭船來到婆羅洲,船隻在進入古晉河口前,會先在這座臨海的山丘停靠。華人先民認為觀音菩薩庇佑他們平安抵達,為表感恩,便在此山上建廟供奉觀音,取名「青山巖」,寓意「青山常在,護佑後人」。
廟宇依山而建,正殿位於山腰,登上需走過一段石階。建築採傳統閩南式屋脊設計,紅瓦飛簷、龍鳳雕飾,典雅莊嚴。廟內供奉觀音菩薩、地藏王菩薩、天公等多尊神像。從廟前平台遠望,可見壯闊的古晉河口與南中國海,景色十分壯觀。
如果駕車遊覽古晉各地,會發現這裡擁有數百,甚至上千座不同宗教信仰的膜拜場所,包括伊斯蘭教的清真寺與祈禱室、佛教徒的大佛堂、華人信仰中的各類神祇廟宇,如上帝廟、大伯公廟、觀音廟等。保守估計,光是華人廟宇就超過一百間。基督教和天主教的教堂也遍佈各地,每個教派都有自己的教堂。此外,還有道教社廟與道場;印度廟雖不多,但每一座的設計都非常精美,適合拍照;另外也有泰國佛廟、日本寺廟等。只要向政府註冊並遵守法律,就能自由地進行宗教活動。
![]() |
| 古晉最美教堂St. Peter’s Church。 |
砂拉越政府除了興建清真寺外,於 2017 年也成立了「砂非伊斯蘭宗教事務單位」(Unit for Other Religions, UNIFOR),以撥款協助全砂拉越的非伊斯蘭宗教群體,包括基督教、佛教、道教、印度教、錫克教、巴哈伊教等,提供基礎建設與修繕資助(如廟宇、教堂、寺廟、祈禱所),以及行政與地契協助(例如協助宗教場所獲得合法土地權狀),同時促進宗教間的和諧與文化共存。
根據 2024 年砂政府報告,砂非伊斯蘭宗教事務單位自成立以來,已協助全砂拉越超過 2,000 間非伊斯蘭宗教場所,每年撥款上千萬令吉作為修繕及發展基金。
這正是從政府到社會與人民,都展現出砂拉越多元族群和諧共處的特色。






留言
張貼留言
來留句話吧